圖:古代鳩車。?文\作者供圖
“鳩車竹馬兒童市”這詩句皆出現于明代兩位名士的錦鳩詩文上,一是車竹明成化年間的詩人畫家唐寅,另一位是馬兒萬歷年間貢生韓虬;記載兩位皆有題《歲朝》詩文,看出生年期似是童市后者抄錄前者,也許各引自某出處,鄺凱但無從考究。?文
鳩車、錦鳩竹馬以外,車竹古時兒童也有不少玩具,馬兒部分或有文章記述及出土實物,童市但墓碑石刻及墓中壁畫描寫小童手牽著鳩車的鄺凱就占多一點。
早于新石器時代,?文也見有童趣的錦鳩玩物;距今達五千年的湖北屈家嶺遺址,就出土了一種陶質球體物,車竹內部中空,貯有石粒,搖動時沙沙作響,經考古學者研究,推論為兒童玩具,定名為陶響球,是目前最早發現的出土實物;另一件出土的魚形陶器,中空內有陶丸,搖晃時發出清脆聲響,這件鑒定為漢代的器物,是取從陶響球發展下來,取自然生物魚類為形態。除了以陶質外,亦有運用木、皮及金屬構成,漢代的撥浪鼓就是其中的例子,撥浪鼓是裝有手柄的小鼓,兩側綴有木丸,轉動時木撞擊鼓體發出聲響,據文字紀錄,當時稱之為鼗,可了解鼓體是由皮革做成的。此外,目前的打陀螺玩意,在四千多年前齊家文化遺址也見實物出土。
明人詩句所指的鳩車早在漢代已有出現,稱為兒童之車,晉代張華《博物志》有描寫曰:“小兒五歲曰鳩車之戲,七歲曰竹馬之戲”。鳩車多以金屬制成,保存較久遠。宋代《博古圖》更描述鳩車的外形:“漢鳩車,六朝鳩車,二器狀為鸤鳩形,置兩輪間,輪行則鳩從之……為兒童戲”。
漢代及其后流行的兒童玩具除七歲之戲的跨竹竿、手扼竹枝作鞭、假作騎行的竹馬外,晉代亦有一種以竹為材料制成的玩具稱為竹蜻蜓,手動快速旋轉使其飛升,這種簡單而神奇玩具,是現今螺旋器的始祖,在發明飛機螺旋槳的近兩千年前已出現了。七巧板更是古人了不起的發明,年代久遠,以七塊板組成可拼成過千種圖形包括人物、動物、樹木、房亭樓閣等各種形態,是古算術的出入相補幾何原理。當年的七巧板、魯班鎖及九連環更是一種陪伴兒童成長的古代益智玩具。兒童玩耍其實是一種學習手段,兒童在游玩中達到各種體驗,包括體能、技巧及思考的提升。
漢墓壁畫及墓碑石刻有上述鳩車圖像的,包括陜西靖邊漢墓壁畫、河南南陽出土的許阿瞿墓畫像石,以及山東嘉祥城西南齊山的漢畫像石等。山東嘉祥城西出土的畫像石,名為孔子見老子圖,兩老之間有一小童牽引著鳩車,按儒、道、秦漢時期的雜家及漢代經學就有不同解說,儒家稱孔子問禮老子,其動機是尊其禮;道家則解為老子教以保身的智慧;雜家則以“干時君,售其術”,是孔子主動向老子教導;到漢代經學孔子見老子是為王者有師的意思;更有解讀為孔子亦向小童問學。
從秦漢各家說法,帝王及大臣皆應廣開思聰,所師不再是限一人;而圖像孔子和老子兩人中間雕刻一鳥在兩輪車上方及一面向孔子的小童,是為年不足七歲的項橐,可以說是孔子不單指向老子問學,亦向手牽引兩輪車的項橐請教?!妒酚洝酚浉柿_說呂不韋云:“夫項橐生七歲為孔子師”。相信是當年的觀念框架使然,是耶非耶?再談下去,就變成學術研究了。宋朝私塾教本《三字經》就此傳說形容孔子虛心品行,寫上“昔仲尼,師項橐,古圣賢,尚勤學”。但這件畫像石圖畫來看,項橐雖受孔子尊為師,未及七歲之童還是喜歡玩具的。山東、河南及陜西的漢墓壁畫及石刻正正以圖像表述了當時鳩車為兒童之玩具,是當代流行的玩意。鳩也曾有誤為鸤鳩而含貶義,在漢代視鳩為一種祥瑞之鳥,推想當時以鳩車表達關懐、對子女的呵護。
出土的鳩車年代從漢代跨越到西晉,如河南南陽宗康墓出土一銅質鳩車,另新鄭市鶴壁亦有出土,分別藏于河南博物館及新鄭博物館;整體鑄成斑鳩鳥形狀,昂首翹尾,胸有一掛孔,下繫一小鈴鐺,兩側加兩活輪。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有一件明代鳩車,與漢代的造型有變化,鳥背上負有一尊,鳩前胸及背面分別加有獸面及夔紋圖案,亦有一件清代銅胎掐絲琺瑯鳩車尊,形制與《西清古鑒》所載的“鳩車尊”一致,皆是仿照漢代鳩車而結合盛酒用途的陳設器。
鳩車實物造型(如圖),銅質存世品,鳩鳥置于兩活輪間,胸前有一環配方便系繩作牽引,雕刻工藝細致,尖尖的鳥喙、微微上彎的鳥冠、整齊的脖紋及密密排列的羽毛,古人的工藝一絲不茍。
兒童對玩具的要求到今天已是從模仿自然界的實物發展到電子產品的虛幻空間,變化很大,但幾千年來有一點從來亦不會改變的,就是童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