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創雪糕的比門走紅可以追溯到2016年,北京玉淵潭公園在櫻花節期間推出了一款櫻花雪糕,票都獨特的貴景糕造型吸引了游客爭相購買。之后,區博文創雪糕的物館“旋風”開始席卷全國,這兩年更是創雪“卷”出了新高度。
玉淵潭公園櫻花文創雪糕。賣得買
有的比門景區主打逼真的地標建筑,如黃鶴樓文創雪糕就堪稱“雪糕雕塑”,票都原型建筑物上的貴景糕瓦片和飛檐都被復刻得惟妙惟肖;有的拿景區特色動植物做文章,如圓明園荷花雪糕;還有的區博靠鎮館之寶、文博IP“出圈兒”,物館像國家博物館的創雪擊鼓說唱俑、四羊方尊……化身雪糕的賣得買文物們端莊又不失俏皮,可愛又不失穩重。手中舉著文創雪糕,和景區、博物館里的雪糕原型來個合影,再發到社交網絡上,如今這一套操作成了很多游客“打卡”的新選項。
和普通雪糕相比,文創雪糕多的是一層“文化味道”,高顏值、社交屬性都是加分項,附加值高于普通雪糕倒是符合常理。從生產工藝和銷售環節來說,文創雪糕通常造型特殊,難以用傳統模具規?;a,殘次品率、損耗率比普通雪糕高;只能依靠景區、博物館線下銷售,又受季節因素影響,總體銷量有限,難以攤薄成本……多重因素疊加,導致文創雪糕的成本確實超過普通雪糕。如此說來,文創雪糕貴有貴的道理。
隨著消費升級腳步的加快,消費者其實越來越愿意為生活中“小確幸”帶來的新鮮體驗、情緒價值額外買單。不過,大家心里有桿秤,如果溢價太高,是普通同類商品的數倍,消費者恐怕就要掂量掂量值不值了。這幾年,文創雪糕遍地開花,普通的平面壓紋單色雪糕已是“大路貨”,新鮮感褪去;受制于生產條件約束,文創雪糕的口味相對傳統單一,和普通雪糕比并沒有優勢。動輒十幾元、二三十元的價格,還會輕易俘獲腳步匆匆的游客嗎?
種種信號表明,文創雪糕的流量巔峰已經過去,制造爆款越來越難。想要突破瓶頸,恐怕還得“腦洞大開”,在創新上下功夫。一根雪糕棒清洗干凈后就是一枚精美的書簽;從“許仙白娘子”斷橋相會的愛情傳說汲取靈感制造雪糕CP;結合當地特產,在口味上推出特別定制款……一點點與眾不同,或許就能讓消費者找到物有所值的滿足感。
這幾年,隨著人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情被激發,文創產品火速升溫。對于有志在此領域有所作為的景區、博物館來說,不妨把眼界和思路再打開一些,提高IP運營能力,尋找承載文化內涵的新形式、新載體,創造更多像文創雪糕一樣有顏有趣、易攜帶可分享的好物,讓消費者觸摸到、品嘗到、感受到“文化的味道”。